研究会动态
中 国 徽 茶 世界 共 享
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 郑之宽 费明煦
安徽是农业大省,国人知道,知道的是我省的粮油棉排名位居全国前列,但不一定都知道茶叶也是我省的主要产业之一!我省的茶叶在历史上曾位居全国第二,歙县曾位居全国县级第一;安徽茶业界人才济济,茶文化、茶业教育与茶业科研等在国内处于或曾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茶业界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如今一些兄弟省茶产业快速发展,已走到我省的前面,我省已显现滞后,位居全国第六、七位,安徽的茶产业必须奋起直追、再度崛起重现历史辉煌。
安徽茶区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异,有闻名遐迩的全国十大名茶之四以及众多的名优茶,但是,茶产业发展暂时滞缓是不争的客观现实,在种种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茶叶品牌不够响亮,因此,全省茶人必须团结一致,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打响“徽茶”牌。
本文题目“中国徽茶世界共享”是《新安晚报》今年四月份首先打出的通栏标题,借用这个标题并作些阐述。省委常委、副省长余欣荣同志针对这句话作了重要批示,文中还要叙述。
一、“徽茶”名称的确立
1、安徽茶称“徽茶”
“徽茶”,狭义而言只是指古徽州府所产茶叶,随着历史演变,现代“徽茶”,应是广义的范畴,应是整个安徽省的所产茶叶。其实早在明嘉靖以后,全国贡茶生产中心转移到安徽的六安州,六安贡茶取代了武夷贡茶,从此六安茶名满天下;清初中国茶叶输出进入快速增长期,徽商抓住这一机遇,“漂广东,发洋财”,开创300年的徽商徽茶共存共荣盛世,安徽茶文化成了这一时期中国茶文化的中心。
对安徽茶叶的总称,改革开放前后茶业界曾有人以安徽省简称“皖”字冠名,称“皖茶”,也有人称之“徽茶”,较长时期以来各执一说。“皖”和“徽”都能代表安徽,但“徽”字蕴涵厚重的文化和悠远的安徽茶叶历史,还使人能体味到一代代诚信儒雅、吃苦耐劳的徽商精神……。所以我们认为安徽茶称“徽茶”更为确切,很直白、上口而且响亮。目前,“徽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科技工作者、广大茶人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已基本达到共识。
2、“徽茶”亮相京城—成功举办“2009北京徽茶品鉴会”
卢荣景老书记的倡导安徽要成立茶文化研究会。筹备成立研究会期间对研究会的名称,发起单位和专家学者进行了反复探讨,最终达成共识冠名为“徽茶”。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于2009年3月25日在合肥正式成立。由卢荣景老书记亲笔书名的“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来历就是如此,并且,他亲自担任研究会的名誉会长,省政协副主席张学平担任研究会会长。为进一步打响“徽茶”牌,研究会成立后两个月,2009年5月23日在北京举办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徽茶进京”活动——“2009北京徽茶品鉴会”。会议特别邀请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李贵鲜同志、部分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安徽省委老书记卢荣景、省政协副主席张学平、省人大原副主任季昆森、在京企业界、文化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和我省重点茶企业负责人以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等120余人参加了品鉴会,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枫专程从杭州赴京参加评鉴会。这次徽茶品鉴会通过现场品尝、观看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和霍山黄芽的茶艺表演、发放《徽茶》电视专题片的影像光盘和宣传彩页资料等形式,集中推介了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徽茶。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徽电视台等京皖9家新闻界的朋友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且各大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内对这次会议进行了报道,全国各主要网站也相继对“2009北京徽茶品鉴会”作了报道。安徽人杰地灵,好山好水出好茶,2009北京徽茶品鉴会再次体现了皖风徽韵,展示了徽茶的风采,进一步宣传徽茶,提高知名度,引起了省内外各级各部门及有关企业对“徽茶”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
3、回良玉副总理、安徽省领导对“徽茶”的肯定
⑴
2009年5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对“安徽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作重要批示:“安徽省在京举办徽茶文化活动,很有意义,谨表热烈祝贺”、“安徽自古产茶,资源得天独厚,名茶蜚声四海,地位举足轻重。真挚希望各有关方面,以振兴中国茶业、弘扬茶文化为己任,大力推进茶叶集约化、设施化生产,着力推行品牌化、产业化经营,努力拓展茶园多种功能,开发茶业系列产品,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茶业转变,让古老茶业焕发出青春和活力,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回副总理的重要批示中,运用了“徽茶”二字。
⑵ 2011年4月19日,在安徽省农委和新安传媒联合主办、我会协办的“安徽省首届茶产业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安徽省委老书记卢荣景同志欣然题词“徽茶崛起,新安助力”,他鲜明地突出了“徽茶”二字。
⑶
在以张学平副主席为会长的常务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我研究会为弘扬徽茶文化、振兴徽茶产业和加强徽茶的品牌建设积极开展工作。2011年7月我会向省政府呈递“关于打造‘徽茶’、‘国礼徽茶’品牌的情况汇报”,报告了我会两年多为促进徽茶产业发展和对品牌建设所做的工作及意见。8月7日,省委常委副省长余欣荣同志就我会的报告对徽茶产业品牌建设作重要批示:“中国徽茶,世界共享,高屋建瓴。只有世界共享,才能共享世界,大家才能共赢;也只有共赢,徽茶及各企业、地方才能做强做大”。批示明确指出“徽茶”让世界共享,大家共赢,要把“徽茶”做强做大。
这些批示与题词是对“徽茶”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支持。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用心用力把徽茶产业做强做大,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弘扬徽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安徽崛起、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徽茶”源于民间
安徽产茶历史悠久,兴于唐,盛于明清,尤其是清朝,徽六名茶已誉满天下。新中国成立不久,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在我省舒城县舒茶镇(当时的舒茶人民公社),气壮山河地指点江山,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从此徽茶产业迅猛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茶农、茶企业、茶叶经销商以及科技工作者为徽茶的发展勤奋耕耘,作出巨大贡献。在徽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黄山市一乡镇企业就注册了“徽茶”商标,也充分说明市场呼唤“徽茶”品牌,也是新时期茶企业对徽茶发展最真实的需求,只可惜没有宣传、没有采取措施做大做强。
另外,在这之前的一些调研报告中也能见到“徽茶”二字的使用,如2006年,由郑之宽、杨庆同志提供给省政府咨询委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就多次提出“徽茶”的概念。
二、徽茶的特色
1、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优异的内在品质
安徽省茶区地域辽阔,位处北纬29°—
北纬32°,主要分布在黄山、大别山以及沿江江南丘陵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C左右,无霜期230多天,年降雨量900—1700mm,平均相对湿度75%—78%,光、水、热资源充沛,非常有利于茶树碳水化合物、多酚类物质的形成,因而适制名优红绿茶,品质俱佳;我省茶区土壤呈酸性、微酸性,PH值4—6.5,森林覆盖率高,尤其高山茶园森林覆盖率一般>80%,是“在森林里找茶树”,而我国一些茶区却是“在茶园里找树木”。我省高山茶园由于植被好、云雾多,空气湿度高,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春季的漫射光使日照率在35%以下,茶树有效光合作用增强,多酚类和含氨化合物的分解代谢受到调节,新梢持嫩性好,内含物丰富,一些香气的前体物质,特别是萜烯类香气物质含量增加,如庚醛、壬醛及雪松醇等使茶叶显示出特有的嫩香,促进茶叶优异品质的形成。徽茶品质优异,就是获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
2、种质资源丰富,为良种选育和生产名优茶提供物质基础
徽茶产区由于长期受到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及人为因素的作用,茶树经过世代繁衍和传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品种资源,为我省乃至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安徽现有34个省级以上茶树优良品种,其中无性系良种近20个,各产茶区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这些良种,为加速茶园良种化、标准化、生产名优茶产品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和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茶叶产品种类繁多并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徽茶大家族中茶类众多,名优茶荟萃,有以优良的传统工艺和精湛的现代工艺加工生产的绿茶为主,还有红茶、黄茶等等。在数不胜数的名优茶中,既有久负盛名的传统历史名茶,又有精心恢复和创制的新名茶,全省的名优茶产量约占茶叶总产量的40%左右,产值约占总产值的80%,在振兴徽茶业产业的史册上增添了辉煌的一页。目前,随着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茶叶产品结构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尤其是从80年代起,茶叶精深加工产品悄然兴起,为传统徽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徽茶蕴涵着厚重的文化
安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安徽省茶叶始于公元二世纪汉献帝安达年间(公元192—219年),由四川经陕西、河南传入皖西。最初只供药用,三国时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就写有“苦茶久食,可以益思”,这就是身为安徽亳县人的华佗对茶叶功能最早的著名论断;《续搜神记》记载道:晋武帝时(公元265—290年)“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是安徽人采茶的最早历史。早在唐代安徽的寿州、舒州、歙州、宣州、池州的茶叶就已经闻名遐迩。千百年来,安徽人民辛勤地从种茶、制茶、卖茶到茶市、茶馆、茶亭、贸易、旅游,从茶饮、茶宴、茶食品、茶保健到包装、陶瓷、装璜、会展、艺术,从一斤茶卖几元、几百元钱到几千元、几万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安徽是中国近代名茶品目最多的产茶省,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休宁松萝、敬亭绿雪、涌溪火青、桐城小花、岳西翠兰、雾里青等等,举不胜举,久享盛誉。自唐、宋、元、明、清以来我省知名茶人有数百人,为安徽乃至我国的茶业和茶文化事业作出显著成绩,为我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尤其明末清初以来,徽商们创造了徽茶300年辉煌。漫长的岁月,安徽茶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营销经验,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众多徽茶中,每一种茶就是一个文化,每一杯茶就可讲一个故事,展示璀璨的徽茶文化。徽商亦商亦儒,因儒育人,影响了茶商的数代后人。
三、“国礼徽茶”是徽茶的顶级产品
“国礼徽茶”是徽茶中顶级的名优茶。在卢荣景老书记、张学平副主席的亲自指导和运筹下,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积极申请的“国礼徽茶”商标已于2011年7月28日获准注册,同时,“国礼徽茶”外包装(手提袋)已申请获得外观专利,专利号20093024241.3,这是徽茶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徽茶步入高端市场的重要象征。她将装载“徽茶”中各茶品的极品进入高端市场成为国家礼品步入国际政要的殿堂,真正成为“中国徽茶世界共享”。
“国礼徽茶”是安徽省顶级名优茶的公共品牌,为了保证它的公共属性,把它做大做强,促进徽茶产业和徽茶文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为主拟成立“安徽省国礼徽茶股份有限公司”,对“国礼徽茶”品牌实行专营。股份公司拟注册股本人民币1000万元,每股1元,共1000万股,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以注册商标和专利外包装为资产占35%股份,绝对控股,其股份收益将全部用作发展徽茶文化事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运作之中。
四、通力打造“徽茶”大品牌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徽茶产业有较快的发展。产业的发展,茶叶品牌建设更凸显重要。“品牌整合”是安徽茶业界同仁较长时期探索的课题,现实是,安徽省生态优越,名优茶荟萃,但茶类繁多、大小品牌无数,“整合”难度确实较大。但是,徽茶产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走发展之路。为此建议,今后首先整合在“徽茶”大品牌下,如“徽茶——xxx茶”进入国内外市场,为进一步提高徽茶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取得更大经济效益,这是刻不容缓的。
1、舆论造势,让中国徽茶世界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兄弟省的茶产业快速发展,如浙江“西湖龙井”、
云南“普洱”、福建“安溪铁观音”等响亮的大品牌不乏形成。“徽茶”如何跟进,首先要加强宣传,宣传徽茶的各个茶叶品牌,宣传徽茶各个茶叶的渊源历史和文化底蕴,宣传徽茶产地的优越生态环境和优异的品质,宣传徽茶与代代徽商的成就,要象贵州省统一采用“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口号对外宣传茶业一样的力度,宣传徽茶,给力打造徽茶形象,让“徽茶”在全省范围内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而在全国、在世界茶行业打响。“徽茶”是安徽的名片,要把它呈送到全国各地与龙井、普洱、铁观音等并驾齐驱,还要走出国门,让世人都知道,让中国徽茶世界共享。
2、强化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支持
农业、商业、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无论是涉农(茶)还是非农(茶)部门要相互协调,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监管等各方面的配套支持,都关注徽茶产业的发展。文化、宣传、媒体等单位要同唱“徽茶”一个调,共同给力振兴徽茶。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育龙头大型企业
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有计划地落实到产茶重点乡、镇、村加强品牌建设。政府积极支持一些品牌响亮、规模大、诚信度高的茶企业上市融资,尽快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4、加强产业技术队伍建设,突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
各重点产茶市、县要配备茶叶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继续发挥茶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要给他们压担子、下任务、拨资金,让他们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使他们继续成为中国茶业科技的强势力量。
5、着力打造“徽茶文化”
徽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振兴徽茶产业,打造“徽茶”大品牌,要弘扬徽茶文化。徽茶文化是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徽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靠经济活动才能积淀成优秀文化传承至今,另一方面,徽茶产业经济也需要有它内涵的支撑才能发展壮大。对徽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在传承和弘扬徽茶文化的同时,科学地、客观地对徽茶文化进行新的探索,如进一步发掘名优茶的文化底蕴,发掘、整理历代茶叶文献、资料和实物;研究茶商、徽商(包括新徽商)以及古今安徽籍茶人和在安徽长期工作的外省籍茶人,他们对徽茶的发展,对徽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卓越贡献;研究茶俗、茶亭、纪事碑文、茶诗、茶书画、茶歌舞、供壶、奉茶习俗等等。徽茶文化博大精深,研究、传承与弘扬是漫长、细致而艰巨的过程,是我们茶业界的共同任务。发展徽茶事业,文化与经济结合,科技支撑企业,把企业、把徽茶产业做大做强,每个茶人责无旁贷。
茶,为国饮,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徽茶,是中国茶叶的杰出代表,是安徽的骄傲,全省茶人团结一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徽茶产业和徽茶文化事业做大做强。
- 上一条: 没有了
- 下一条: 天方抹茶和抹茶食品的研发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