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动态
文/尹文汉(池州学院教授)
今日中国佛教界和茶界,都对禅茶感兴趣。从2005年河北柏林禅寺主办第一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以来,这一活动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韩国已连续主办了十二届。每次都吸引了中、日、韩三国成百上千禅茶人士参加,由此可见禅茶受人青睐的程度。近二十年来,国内茶叶行业以禅茶作为商标内涵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但是,人们对禅茶却缺少普遍的共识,似乎只要与寺院挂上钩,茶叶就可以说成是禅茶了,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在第一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主办之前,笔者有幸陪同韩国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崔锡焕先生赴河北柏林禅寺拜访净慧长老,见证第一次活动的筹备工作。之后又多次参加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对此深有感触。现在是到了需要对禅茶进行正名的时候了。
1 禅和茶:两条独立发展的文化路线
禅茶与佛茶是不同的概念,正如禅宗与佛教是不同概念一样。禅茶是禅宗之茶。那么,禅茶是禅和茶两种事项的并列,还是禅茶统一的“禅茶一味”?后者虽然必须以前者为基础,但其文化意义更为深刻,更具包含性与吸引力,更符合禅茶文化主题。即使从“禅”“茶”并列的角度来理解“禅茶”,也正是因为二者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关连。
禅和茶最初是两条独立发展的路线,都具悠久的历史。从远古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故事开始,茶从药用、食用至饮用,从药食之实用至茶道之审美悟道,从庙堂走向民间,最终成为雅俗咸宜的举国之饮。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经过五百年左右的译经、讲经之后,终于与中国本土儒、道文化相结合,判教创宗,形成了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由于禅宗在实践上强调单刀直入、顿悟本心的精神和在制度上完善的丛林清规等优越性,最终横扫天下,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正统,绵延至今。
禅与茶的结合,当是从茶进入禅宗寺院开始。然而,禅茶的开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禅与茶的简单结合,而是引茶入禅、引禅入茶,在精神上高度的融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因此,禅茶开启的背后,是茶文化的形成以及禅宗思想、实践和组织制度的成熟。
2 禅茶开启的前提: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文化的成熟
茶文化的形成,陆羽《茶经》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物态、制度、行为和观念诸层面,而后者仅重视观念层面。以某一具体事物为中心而形成的文化,往往以物态为基础,以制度与行为为活动形式,以观念为终极归依。只有这四个层面具备,才能认定某种以具体事物为中心的文化的成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陆羽《茶经》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完全可以确定。很多茶文化学者已经指出《茶经》是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里程碑,是一部奠基性、开创性的著作,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这部三卷十节7000余字的著作,包括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采制、现状以及饮茶的器具、烹煮方法、水质等整套技艺和茶道精神进行了全面论述,甚至还讲述饮茶历史和有关茶的事故。可以说,这部著作第一次以茶为中心,从茶、器、水等物态层到采制茶叶、烹茶饮茶的行为层再到“精行俭德”的观念层,基本完成了茶文化的整个体系构建。
陆羽集中一生精力撰写《茶经》,构建茶文化体系的八世纪,禅宗也实现了彻底的中国化,在思想理论、行为实践和组织制度上走向成熟。达摩西来,倡导二入四行理论,以《楞伽经》传二祖慧可,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以黄梅为中心,开启东山法门,禅宗立定脚跟,农禅并重,开始广泛传播。弘忍舍《楞伽经》而用《金刚经》,这是一个重大变化。然而,更大的变化来自六祖慧能。六祖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一扫依经傍佛的传统,大倡教外别传,直指自心自性,完成了佛教的革命,使禅宗在思想上彻底中国化,《坛经》由此取代《楞伽经》《金刚经》成为禅门正统。“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惠能的再传弟子马祖道一在江西洪州创立丛林,广纳天下青年学子,弘传禅法,极大的提高了禅宗的社会化影响和传播力度。然而,如此庞大的僧团,该如何管理?如何规范?“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1]禅僧一直以来,并没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与管理制度,因而即使惠能开启佛教革命,创立新的思想,禅宗并未真正实现独立。到九世纪初,马祖道一三大弟子之一的百丈怀海面对当时境况,“常尔介怀”,于是有了“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2]的想法,并创立《禅门规式》。百丈所立清规,一方面秉承佛门戒律,另一方面又吸收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结合自四祖道信以来禅宗丛林的现实,为中国禅宗的开创了一条既合法度,又接地气的康庄大道。百丈清规的创制和面世,标志着禅宗从宗教思想、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等方面彻底中国化,完全独立的佛门宗派!
非常遗憾,百丈创立的《禅门规式》已经遗佚。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丛林清规则是可见,如宋代宗赜的《禅苑清规》、元代德辉的《敕修百丈清规》等。在这些清规中,茶事赫然在列,是禅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之一。虽然不能由此断定百丈怀海的《禅门规式》中就一定有茶事,但从其他资料中可以得知,在八世纪的禅门中,饮茶之事已常见,何况是怀海撰写《禅门规式》的九世纪初呢?生活在八世纪的《茶经》的作者陆羽少时由智积禅师收养,据说智积禅师就是一位善茶者。
然而,丛林清规中记载的茶事活动,很难确定为禅茶,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礼节和仪式,说是茶礼可也,说茶道则否。茶道,以茶悟道,由茶入道,需要思想与实践的双管齐下。这个思想,是“平常心是道”,而这个实践,则以南泉普愿与赵州从谂父子为标志。
3 禅茶文化的形成:从“平常心是道”到“吃茶去”
禅林中以斩猫闻名的普愿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三大弟子之一,他在池州南泉山生活三十余年,所弘之禅法是其师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2003年12月、2015年10月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与崔锡焕先生掌管的韩国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中韩南泉禅学研讨会,就南泉一系的禅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马祖道一先后提出了“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和“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命题,引起学僧们聚议不已。“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晚年提出来的禅学命题,是对“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这一对思想命题的综合与超越。他的“平常心是道”思想在他的弟子那里并没有像“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那样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马祖道一晚年所收的弟子南泉普愿正是接受了他“平常心是道”思想的教导,南泉普愿成了禅史上“平常心是道”思想最有力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祖堂集》卷十八〈赵州〉里,南泉普愿非常正面地用“平常心是道”来教导弟子:
师(赵州从谂)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还可趋向否?”南泉云:“拟则乖。”师云:“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3]
南泉普愿弘扬“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一方面将“道”“佛”区分而突显“道”这个概念,诸如提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是智人、心是采集主”等命题,主张“唯有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他只会道。直至诸佛出世来,只教人会道,不为别事”。另一方面他超越其师,把“平常心”转化或解释成平常人之心,将禅生活化,为禅与生活打成一片奠定理论基础。南泉普愿在教导弟子时虽然有过如“斩猫”这样的惊人之举和“向异类行”这样的激进话语,但更多的是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教学。如吃饭、茆镰子、水牯牛等,南泉都信手拈来接引学人,自觉地将“平常心是道”思想运用到教学之中,把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心理解成禅,总是以当下的生活处境来引导,循循善诱,把生活与禅结合起来。应该说,禅的生活化从南泉普愿已经开始,并影响到他的弟子赵州从谂、长沙景岑等人及后世禅林,才会有后世“搬柴运水,无非妙道”等生活化的禅学思维。南泉普愿开启的“平常心是道”思想的生活化运用,是中国禅的一个重大转折。
禅与生活一旦打通,生活处处皆是禅。茶事虽然早已进入寺院,但禅与茶的结合,需要禅的生活化这一背景与前提。南泉普愿所从事的工作,正是为禅与茶结合奠定理论基础。而历史的巧合就是,不仅南泉普愿大力弘扬“平常心是道”思想并将禅生活化,而且他所建立的南泉禅院地处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产茶区,茶事在南泉禅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项。从现存的禅宗语录来看,在中国禅门中最早引茶入禅的人可能就是南泉普愿,他的语录有很多与茶相关。在南泉普愿的语录里,有一则与茶有关,也与赵州人有关,值得重视:
南泉山下有一庵主,人谓曰:“近日南泉和尚出世,何不去礼见?”主曰:“非但南泉出世,直饶千佛出世,我亦不去。”师闻,乃令赵州去勘。州去便设拜,主不顾。州从西过东,又从东过西,主亦不顾。州曰:“草贼大败。”遂拽下帘子,便归举似师。师曰:“我从来疑着这汉。”次日,师与沙弥携茶一瓶、盏三只,到庵掷向地上。乃曰:“昨日底!昨日底!”主曰:“昨日底是甚么?”师于沙弥背上拍一下曰:“赚我来,赚我来!”拂袖便回。[4]
南泉普愿在南泉山种茶、制茶,养成了饮茶的习惯,作务时饮茶,行脚时饮茶,会客时饮茶。而这一则关于茶的公案,发生在庵主、南泉普愿与沙弥赵州三人之间,南泉用“一瓶三盏”掷地,将饮茶与参禅结合,禅事与茶事合一,这也在年少的赵州心灵里种下了禅茶的种子。赵州禅师爱喝茶,喝令学人“吃茶去”,无疑是受到其师的影响。
饮茶是南泉普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南泉的“平常心是道”思想及其生活化的运用,使禅与茶在道的层面上实现了结合。在西安举行的“2016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宗学法师即以《平常心是道——南泉禅茶的生活实践》为题发表演讲,讲述南泉禅寺作为禅茶真正源头的历史事实。南泉禅寺茶园至今犹在。
将茶与禅完美结合,真正第一次透显禅茶一味,并使禅茶在禅林中广为传播的重要人物是赵州从谂禅师。赵州是南泉普愿禅师的高足,一见南泉,便不他往,在南泉山依普愿禅师修行数十年,曾作炉头,也自然学会了茶事。“赵州八十犹行脚”,在南泉圆寂后,参遍天下善知识,最后卓锡赵州观音院,并演绎出闻名禅林的“吃茶去”公案。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南泉已为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平常心是道”思想的理论准备,还是禅学生活化的实践,尤其是南泉自身禅茶的以身示范。
“吃茶去”是禅茶一味的经典案例,将禅与茶融合起来,引禅入茶,引茶入禅,开启了参禅的新方法和饮茶的新境界。相比于“临济喝”“德山棒”和“云门饼”,“赵州茶”要显得雅致,不仅得到禅林喜爱,也得到文人雅士的欣赏和争相传播。禅茶可以说是生活禅的一个成功典范。禅茶的开启,是八至九世纪的一道中国风景。这一道风景,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一直绵延至今。今天,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的连续举办,是这一道古老风景的精彩再现。
参考文献:
[1] [宋]杨亿:《古清规序》,《大正藏》第48册,第1157页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2]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大正藏》第50册,第770页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3] [南唐]静、筠禅僧编,张华点校:《祖堂集》第58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4]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第13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
(此文为池州学院尹文汉教授在第十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2018,韩国首尔)上的发言。)
- 上一条: 征文启事丨2019中国茶器具发
- 下一条: 2019年太湖县茶叶品牌“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