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动态
作者简介:徐千懿,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任教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因嗜茶而转行,致力于发掘和阐释茶的风土韵味与人文底蕴。
图 / unsplash
拟开这个推荐茶书的专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总想着要找本足够重头的著作来开始。
前两周,一位长辈分享了几款上好的西湖龙井。其中一款马儿山的群体种,茶一泡开,兰花香、豆花香、竹林的味道、泉水的味道、岩石的味道,外加如桂皮、似厚朴的植物精油味道,如交响乐般森然涌现,又幽然悠长。再加上绵柔滑润的茶汤,那久泡不衰的泉石清甘,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到了阳春三月的虎跑泉边……无奈,手边还有很多工作,不能立刻飞往杭州,只得网购了几本关于西湖龙井的茶书解馋。
好书也如好茶,有时会不期而遇。比“重头”更重要的,或许是缘分。
书名:《龙井问茶: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文化系统》
作者:季中扬、师慧
版本:北京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
新买的几本书中,本来最不抱期望的就是这本《龙井问茶: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文化系统》了。虽然第一作者题名为南京农业大学的季中扬教授,但是第二作者似是季先生的学生,又有着基金项目的支持。往往这类书都是一个或几个学生执笔,大教授能有多少参与程度,并不得而知。且题名为“茶文化系统”的书近些年着实不少见,多是些资料的堆积,于文史缺乏考究,讲到茶的部分又如教材一般枯燥。更有甚者,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广告嫌疑,历史上、现实中,什么好东西都要往那款茶身上堆。或者还有打着访谈、口述史的旗号,找些利益相关人士过来,故意传播一些他们想要传播的信息,人为塑造历史的情况。那样的书当资料备查还可以,要说有多大参考价值,倒是未必。
摄影:孙川
季中扬、师慧的这本《龙井问茶》,打破了我对这类书的固有偏见。季中扬先生如背包客一般,带着学生深入乡间,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田野调查。接地气的访谈、具有文史功底的资料征引、优美的文字、赏心悦目的图片,将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的各个山头、重要村落,一一呈现。再配合上出版社较为人性化的设计与排版,无论开卷掩卷,纸张中仿佛都透着西湖龙井茶特有的豆花香味儿,闭上眼,便是杭州的春天。
目录:
01 溯源龙井村
02 龙井上品在狮峰
03 桂雨·茶香
04 虎跑梦泉
05 “修茶臂,理茶脚”
06 十里梅坞话茶俗
07 灵隐寻茶记
08 天竺访茶踪
09 寻找“炒茶王”
10 短暂停留的外乡人
摄影:孙川
茶,本是一杯清物。茶书,也最怕杂质。
茶书有了杂质,便是将学问变成了宣传。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若未能出自真情与本心,文字便容易无趣,失却了茶书应有的清甘。在《龙井问茶》中,几乎看不到这种杂质。
回溯龙井茶的历史,作者并不采纳当今市面上流行的说法,将西湖龙井的开山鼻祖硬归于北宋的辩才法师,而是实事求是地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梳理。
讲到龙井群体种与龙井43号的口感差别,作者记录了一线茶农的主流观点,赞扬龙井群体种“浆厚”,指明群体种茶树由于根系扎得更深、更可以吸收到土壤深层的营养物质,因而具有复合香型、口感更佳的事实,并不因产业需要、话语权建构而故意抬高龙井43号、龙井长叶等选育品种。
摄影:孙川
对于西湖龙井的采摘与制作,该书记载详实,也不避讳雨天采茶、使用炒茶油等行业内避免提及的生产实况。作者还细心地记录了在当今西湖龙井茶区几乎绝迹的传统柴锅,并介绍了翁家山地区由于旧时比较穷、换不起电茶锅,又兼山顶交通不便、柴火稀缺,因而茶农们更擅长烧火的掌故。
说起西湖龙井的保健功效,作者在介绍之余,还不忘说明,龙井茶所富含的营养成分在品级更高、更细嫩的茶中含量更高,在传统小锅手工炒制方法制作的茶中保留更多,并不似常见的茶叶保健功能推介那样“一刀切”地包揽某一品类中的所有茶叶。文中甚至不避讳谈到西湖龙井的铅含量、修剪台刈、除草翻耕、打药施肥等问题。不是用隐瞒,而是用理性面对的方式,帮助读者们了解实情。
作者还借茶农之口,道出了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中国名优茶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那就是两极分化:“半机械半手工或全机械批量生产,以满足寻常大众的喝茶需求;纯手工小规模生产,以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传承好这项文化遗产。”
摄影:孙川
《龙井问茶》隶属于“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研究”丛书。书中没有直楞楞的产业经济考量,没有欲说还休的地方保护与营销,也没有好为人师的专家式说教,有的只是几个文科生不带利害的用心感受、实事求是的访谈调查,从茶所代表的风土与人文的自身魅力去看待西湖龙井。诚如该书封底所言:
(阅读该书,)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居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传统农业居然会积累下如此丰富的农耕经验,而这些貌似“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背后,居然会蕴藏着如此前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果非要说这本书有什么不足,从一个爱茶人的角度看,可能是来自配图:书中涉及的茶园照片大都是整齐划一、满山都是茶的,美则美矣,少了些味道,也未能很好地体现西湖龙井茶园的特色。实际上,相比于那些整齐划一的茶园,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有不少生物多样性丰富、风格各异的小山场值得拍摄。而茶园随处可见的紫堇、鸢尾、豆科植物、蕨类植物,以及各种小动物,也是好生态的一部分、茶叶高品质的源泉,它们不应被遗漏。
摄影:孙川
- 上一条: 尹文汉教授谈池州茶文化|古代池
- 下一条: 关于共同庆祝首个国际茶日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