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

研究会动态

尹文汉教授谈池州茶文化|古代池州名茶(二)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0/04/07    浏览次数:2369     

宋代池州名茶(二)

 

唐代晚期,官府开始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和专卖的措施,这个制度叫做榷茶。《旧唐书·穆宗本纪》记载,在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加茶榷”。唐文宗太和九年,即835年,王淮为宰相,极言榷茶之利,设置榷茶使,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全部归官府经营。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榷茶制度已经实行。到宋代,榷茶制度走向成熟,官府对茶叶的生产与经营都有了详细的记载,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茶叶生产销售提供了便利。宋代记载池州茶的官方史料较多,《宋史》《宋会要》都有记载。今以《宋会要·食货志》为例:

“凡片茶:龙、凤、的乳、白乳、头金、蜡面、次骨、第三骨、末骨、山茶,以上建茶;的乳、白乳、蜡面、头金、次骨、第三骨、山铤,以上南剑州;华英、先春、来泉,以上歙州;庆合、福合、运合、头骨,以上池州;庆合、运合、仙芝、不及号、头金、蜡面、头骨,以上饶州……”

“凡散茶:上、中、下号,以上庐州;上、中、下号,以上寿州;上、中、下号,以上舒州;上、中、下号,以上光州……茗茶、末散茶、屑茶,以上池州;末茶、粗茶,以上饶州……”

《宋会要·食货志》

 

 

【饶州&池州茶】

宋代,池州与饶州接壤,茶的生产与经营基本相同,很多史料中都是饶州、池州并称。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辟专章考证榷茶,谈及饶州和池州茶:

“凡茶有二类,曰片,曰散。……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饶、池州。”

《文献通考》

明代程百二《品茶要录补》在“山川异产”条中记载:

“饶、池之仙芝、福合、禄合、运合、庆合。”

《品茶要录补》

“片茶”条中记载:

“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饶、池州。”

明代陈继儒《茶董补》一书有与程百二《品茶要录补》相同的记载。从这些文献中,我们知道宋代以来,池州生产的茶有两种:片茶和散茶。茶的品牌与饶州茶品牌基本一致,在当时都很著名。片茶主要有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等7个品牌,散茶有茗茶、末散茶、屑茶。

 

 

【宋朝池州茶产量一览】

《宋会要·食货志》有两处记载,一处记载官府的买茶额,即从茶农那里收购来的茶叶总量,处于江南东路的池州,全年收购茶叶十五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斤;另一处记载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的茶额:

“池州:贵池、青阳、石埭、建德,二十八万四百八十九斤。”

《宋会要·食货志》

从这些数据来看,宋代池州的茶叶产量很大,数字相当惊人。官府对茶叶征税、专营,开始是为了军事需要,茶马互市,用国内的茶叶与边疆少数民族换马匹。边疆少数民族因长期食肉,需要饮茶来帮助消化,对茶的需要是刚需,需求量大。后来,榷茶成了国家的常规制度。陕西、四川一带的茶,官府直接经营,用于茶马互市,物物交换;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茶,则通过椎货务,专买专卖,赚取巨额差价,所得银两充实国库;各地所产上等好茶,则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宋史》记载:

“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府、曰真州府、曰海州、曰汉阳军、曰无为军、曰蕲州之蕲口,为榷货务六。”

《宋史》

这是当时官府设置的六个茶叶买卖的地方。池州的茶叶,就是通过榷货务来进行贸易,主要的地点是无为军和真州府。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当时买茶价,即官府收购价:

“池州片茶:庆合,每斤百三十二文;福合,百二十一文;运合,百一十文;不及号,七十七文。散茶,十三文。”

《宋会要·食货志》

 

卖茶价,则每个榷货务有所区别。

真州军榷货务:

“池州片茶:庆合,每斤五百三十文;福合,四百九十二文;运合,四百九十文;不及号,三百八十七文。”

无为军榷货务:

“池州:福合,四百六十一文;庆合,五百九文;运合,四百二十五文;不及号,三百七十文。”

我们可以依据以上数据来做一个表格,对茶叶的买卖价格进行一个对比:

 

读了尹老师的文章,我深刻认识到,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仅因为其饮用价值经久不衰,其经营和贩运也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此既能拓展对茶学研究的角度,也能挖掘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度。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